网站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广告,如果出现广告,可在【首页-我的足迹】中找到解决方法

作为一个科幻迷,我追完了《三体》《1984》等国内外科幻名著,豆瓣 to250 的科幻电影全部刷过一遍,看过几十部宇宙与星体的纪录片,就连同事给我的生日礼物都是《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借助科幻,我的眼界得以跨越到许多地方。这也是今天我想跟你说的,一个可能会颠覆你认知的内容

——关于「我们说的话」和「我们的思维」。

可能会比较烧脑,但绝对有趣哦~

就用我最喜欢的科幻电影《降临》来开个场吧——

某天深夜,12 个设计挺有流体美学的神秘外星飞船降临在了地球的 12 个国家首都,却一动不动。

女主是一名语言学家,于是被政府召唤前往一处飞船降临的地方,试探一下外星人到底想毁灭地球还是怎么着。

外星人长这样,人类称它为「七肢桶」:

想知道七肢桶来地球的意图,就得与它们先交流。于是女主慢慢开始接触七肢桶,不断学习外星语言「七文」。

「七文」长这样,很漂亮的文字:

高潮在于,女主学会了「七文」,并且发现,七肢桶的语言能够预知未来。它们预知到了自己的星球即将毁灭,来地球寻求帮助。

而它们也很有礼貌,帮助的回礼是给予人类所谓的「外星武器」——它们的语言「七文」,也就是给予了人类「预知未来」的能力。而七肢桶则要求人类在 3000 年后要帮助它们。

这部电影一般人看着,就是女主和外星人异种族交朋友,携手拯救彼此母星的狗血故事。光学会一门语言,怎么可能预知未来呢?

这就是剧情真正深奥的地方了,它脑洞极大地呈现了语言对思想的影响力,进而剖析的世界的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因为语言的力量,比你想象得更可怕,它是影响最深远,最潜移默化的一种蝴蝶效应。

01 

何为「语言」

许多人在读大学时都相当不看重学外语的必要性,直到大二,除了不得不备考英语四级的前一个月以外,当代大学生基本都不会翻英语书,对日文的学习全靠 iliili 追番,对韩文的学习全靠韩国电影和韩剧,也是过于真实。

不只是因为感觉费时间和难,也是没那么强烈的需求去学,毕竟许多人也不想出国留学也不考研。

也因为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切身体会,大家知道语言不通的障壁已经被各种智能翻译 AI 磨得相当薄了,即时翻译 AI 轻松就能让我看懂十几个国家的语言,和爪哇人说段子。

看名著有十几个译本可选,追剧看电影有中文字幕,出国游有谷歌翻译,而且从来不用怀疑,翻译软件很快将会完全取代人工翻译职位。

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必要刻意去学外语呢?

这也是今天我想告诉你的主题——即使明白软件 AI 能翻译一切,也建议你一定要亲自学外语。

说来神奇,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诞生于另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过无数岁月沉淀后的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

02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Sair-Whorf Hyothei)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假说,也是来自于《降临》。之后去特地搜看了影评,发现恰恰是在了解这个假说之后,这部第一次把不少人给看懵比的电影才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神作。

:《降临》改编于特德·蒋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没看过原著的人直接看电影会觉得比较懵,如果你想补电影,强烈建议先去看原作。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属于语言学范畴中的概念,除了新传专业的研究生考试有考点,大多数院校对于语言学概念都不会仔细考察,基本上是点到为止。(对,也就是让你背了就完事了……)

语言和思维,到底谁先谁后,这一话题至今都被各种学者争得群魔乱舞。

而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恰好认为——语言在先,思维在后,语言决定思维。

这个假说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语言决定论

即人的思维完全受母语影响,人只能在母语的范畴中认识世界,语言决定我们的经验与想象力瓶颈;

二、语言相对论

这是个弱假设,认为语言反映文化,语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限制个体的思维及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说白了,也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语言的结构、意义和使用方式不同,会相当大的影响使用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他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到群体所构成的国家发展进程。

可能有点抽象了,给你举两个栗子~

01、

只有中国人才懂的中医玄学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上火」「湿气」「体寒」大致是个什么感觉和意思,但绝对没办法和美国人解释这种「玄学」症状,因为欧美国家的语言库里压根就没这些概念。

中医的「上火」尚且能用西医的「炎症」代替一下,但诸如「宫寒」「阴虚」「肝火」等等,真的不太可能和欧美人解释明白……

自然这些症状,也找不到任何对应的西药能「治」好。还是只能喝怀疑人生的中药。

这是典型的语言影响文化。

02、

互联网公司交流为啥喜欢拽英文

「柴桑,记得两点有个 meetig,leader 可能又要 cue 你了。」

「这个 a 的 logo 和 loga 都超有 feel 的,你一定要感受一下。」

许多人觉得这是装逼,但不然,这叫「语码转换」(code-witchig),即当无法精确用现有语言描述某个概念时,就部分替换成另一种语言,迅速让对方了解你想说什么的一种语言运用方式。

比如你该怎么用中文表达 a 呢?说「应用软件」吗?有点拗口啊,还是「碍屁屁」来的顺口。

或者你该怎么用中文表达 deadlie 呢?说「死亡线路」吗?有点魔幻啊,还是用英文吧。

让你用纯正的中文表达一下「你好 low」,你估计一时半会也说不出来。

所以适当的语码转换,能够极大的精简你和别人的沟通理解成本,节省处理工作的时间精力。

这是典型的语言影响工作效率。

*我等会去 drik 一个 coffee,然后让 toy 老师给我的 hair 来一个 udercut,这才叫装逼。等着被 toy 老师剪坏吧。

甚至连网络流行语和颜文字都自成一派语言风格了。

比如「2333333」「emmmmm」「orz」的感觉,还真不知道什么中文语境能表达出来……

这个……就叫做语言影响情感表达吧。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你可以明显感受到,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我们可以从另一个维度去表达更加饱满的思想感情,发挥更高效的沟通协作,甚至创造出另一种文化或文明。

对了,七肢桶的语言到底是怎么预知未来的呢?在知乎已经有大神科学分析过了,直接在知乎搜「如何评价电影《降临》?」就可以啦~

所以某种意义上,多学一门语言,就能多探索一分世界的本质。

说个爱国大实话,为什么西方历史五百年就断代,中国却能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和文明?

因为中文,也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却也最美的语言啊。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

——周海中

03 

我们不止在学习外语

也在学习另一个国家的思维模式

不同语言对颜色、方向、时间的处理都具有显著可识别的差异,就拿色彩来说,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基础色彩的词汇量,有的语言被迫识别出更多的颜色,有的语言则更加单调。

像俄语就比英语具有更多的基础色彩的词汇量,因此俄国人就比英国人更加能辨认相近的色彩,这就是语言影响感知的典型例子。

再介绍一篇发表在 AER 上的文章(Che,2012),这是一篇经济学文章,刚好叙述了语言对人类时间感知程度的影响。

文章里提到,中国人民的储蓄率远超欧美国家的储蓄率。

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人的储蓄率,竟然是美国人的 5 倍左右。

为啥中国人这么能存钱?从语言使用的角度解释,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弱时态的语言使用者。

举个例子,比如:

美国人说:it raied yeterday。

中国人可以说:昨天下雨。

美国人说:it i raiig today。

中国人可以说:今天下雨。

美国人说:it i goig to rai tomorrow。

中国人可以说:明天下雨。

美国人崩溃了。

你看,同样的时态,我们只用改一个字儿,而美国人则要「i」「raiig」「today」的连改三次。

所以呢,我们中国算是一个弱时态的语言国家,美国算是一个强时态的语言国家。

而对时态的强弱感知,会直接影响到存不存得住钱这件事……

强时态的语言下,时间会变得相当鲜明,昨天就是昨天,今天就是今天,明天就是明天,他们会把过去、现在、未来划分的相当清楚,感觉这三者没什么关系。

所以钱拿到手,美国人就会偏向赶紧花出去,谁知道未来我会是啥样呢?万一明天我就出车祸了呢?要活在当下啊,今朝有酒今朝醉!

但弱时态的语言下,我们就会感觉昨天今天明天都差不多,对过去、现在、未来不会分得那么清楚,而且能理解是过去导致了现在,现在也会影响未来。

所以钱拿到手,中国人就会感觉,今天花钱和明天花钱都差不多,别冲动消费。而且现在房那么贵,我得把钱存起来以后才凑得出首付啊。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语言影响储蓄率至少通过两个渠道:

1、对时态的强调,使得未来变得更加遥远了,从而消费者更加不耐时间,因此储蓄更少了。

2、对时态的强调,使得人们对时间有了一个更加精确的信念,从而消费的 timig 更加重要,这使得储蓄减少。

所以总结下来,对时态的强调,会影响到对未来的感知度,随之影响一个人的耐心。一个没耐心的人,当然是存不下钱的喽。

*这么看来,现在的宝呗青年估计都是强时态人类……

来让我们再举一反三一下:

美国外债超过 4.5 万亿美元,平均下来,每个美国人外债将近 1.4 万美元(将近 10 万人民币……),但是他们并不当回事,为什么呢?

你肯定知道答案了,哈哈~

英语能牛逼到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是有它厉害之处的。

我一直觉得,新东方是个特神奇的机构。

不是说学厨师的那个新东方啊……是教英语的那个新东方。

它神奇就神奇在——不仅成堆地产出学霸,还成批地产出名师。

像李笑来、罗永浩、古典、俞敏洪,你可能知道他们是做知识付费的,创始锤子科技的,玩定投的,写专栏当作家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起点,都来自在「新东方」这家培训机构教英语。

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和思考的底层逻辑,大概都是在新东方教英语的那段时间构建起来的。

先不提新东方的名师培训机制,至少在新东方教英语的过程中,大佬们一定是养成了「英语思维」的。

这事儿就体现在,他们查资料会直接上谷歌搜英文文献,阅读上基本不会读中文译本,而是直接读英文原版,因为经过或多或少带着译者思维惯性翻译后的文章会损伤很多原始逻辑,进而影响你的阅读体验和认知效率。

李笑来说过这么一句,还是有几分玩味的:

「Google + Wikiedia + Eglih = Almot Everythig」。

如果说让他们在新东方成为名师的是英语水平,那让他们走出新东方去牛逼跨界创业的,英语思维肯定算一个。

他们的牛逼告诉你: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你不止应该学习怎么用这种语言说话,还应该学着用这种语言去思考,感受来自另一个国家的思维模式,并行使用。

掌握另一门外语,也就是掌握另一种思维方式,让你从更高的维度深入理解何为高等交流,跳出固有框架看问题。

只不过:

04 

用外语思维去思考

我有一个英语狂魔学弟,这货看完了英文原版的《浮士德》和《汉尼拔》,英语水平自然可见一斑,他说自己有时候就会条件反射的用英语去思考,因为感觉用中文思考不出来想要的答案,或者说,差点意思。

o,关于语言思维,还是用中英语来举个应用栗子吧:

中文是一种相当写意、飘逸的语言,而英文则是一种结构非常缜密的语言。

为啥这么说?来看看这个翻译:

Good lady?好妹子?Getlma?精神小伙?

所以中翻英生动揭示:任何美丽的语言,只要追求表达逻辑和本意就会变得意境全无……

但也由此,我总结了个挺好使的语言切换套路:

理性上的沟通与表达,用英文非常合适。

(比如公司中下发和对接任务,强调某时态中发生的事等)

感性上的感悟与思考,用中文非常合适。

(比如写随笔和思考,制造共鸣和煽动情绪等)

当然,若是你学会了更多语言,你就相当于站在了多个思想表达的平面坐标之上,你可以透过更多的思维模式选择你想表达的内容与方式。

当你掌握更多思维模式时,你看世界的角度也就变得更加多元了,甚至会有「降维打击」的效果。

还记得易烊千玺的电影《少年的你》的复读机开场吗?

Thi ue to e our laygroud (这里曾是我们拥有的乐园)

Thi wa our laygroud(这里曾是我们的乐园)

Thi i our laygroud (这里是我们的乐园)

这是「少年的你」中除了「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之外,最精彩的台词。若你仔细深究这般设计的用意,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强调影片时态的含蓄手法:

片尾字幕以及同步响起的易烊千玺的画外音里——「2016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治理校园欺凌的 11 个举措》……」,接着继续提到 2017、2018 年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治理校园欺凌的政策和法规。而最先出现的字幕,还有 2012 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的内容。

所以,所有的问题都只能发生在 2016 年之前,影片中的「校园欺凌」不可能发生在「现在时」呢?而是发生在 2016 年之前。

所以《少年的你》开头和结尾的 2015 年,就是本片必须「到此为止」的时间节点了,而影片主要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必须设在 2012 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的前的 2011 年了。

04

德语里有一个独有的词,Waldeiamkeit

它大概的意思是:在森林里孤身一人的感觉,一种孤独和与自然合二为一的感受。

日语,komorei(木漏れ日)

它是指「透过树林缝隙射过来的阳光」,可以形容一种小确幸的治愈感。

这或许都是我们曾经亲眼见过,亲身感受过,却未必能够用脑海中组织的现有语言描述清楚的,模糊抽象的感觉。

正因为人的感情与思想都太过复杂与鲜活,所以才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语言。

语言让我们能去交流,当有语言「懂」了自己,懂得这门语言的人才能够理解彼此。

语言让我们能去创造,当有语言「懂」了思想,借助语言,创新与灵感迸发破墙。

席勒曾说:

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

正因为人类的思考国度无限宽阔,所以才需要更多带着翅膀的语言,帮我去探索我的思想边界的远方。

愿你也能感受到语言之美。

降维力:比你的同龄人高一个维度去思考》小说在线阅读_「说话」是如何改变你的思维的?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女生阅读之家只为作者by柴桑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降维力:比你的同龄人高一个维度去思考「说话」是如何改变你的思维的?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