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лёша,阿廖沙。”
程真依旧学不会,只记住了那三个奇怪的汉字发音。
阿——廖——沙,他在心里重复着,同时加深了对他的第一印象:
他果然是个外国人。
——————
02 传染源
自从搬家,程真就没再去过学前班。他们走得太匆忙,没给他留下一点时间,去和旧朋友告别。
新房子面积不大,对程真来说,却有些空旷。
同样的白墙和绿油漆,同样刷了银粉的暖气片,同样的双层木窗,同样带着两个抽屉、桌面上盖着玻璃的书桌和同样的铁管简易chuáng……每套房子的陈设都差不多,程真却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母子俩在这里住了几个星期,都没能把它染透人气,一旦常青去上班,屋里就重新冷清下来。
离小学入学还有一个夏天,那段时间,程真像个囚徒,每天被母亲锁在家里。他只能趴在窗台上,一边看楼下的孩子们享受自由,一边咀嚼自己的孤独。当然,那时他还不懂什么叫“孤独”,只感觉被纱窗染成绿色的阳光,好像没有外面那么灼热。
楼下孩子们的感受截然相反,浑身冒着热气,额头亮晶晶的,糊着一层快乐的汗水。男孩女孩都晒得黝黑,有几个孩子的手肘和膝盖上,还涂着紫药水。程真回忆起自己在旧房子的时光,也曾这样,不顾一切地在阳光下疯跑,手肘和膝盖总是带着磕破后的结痂,也总是涂着红色和紫色的药水。
下午放学的时候,程真能看见夏宇背着书包回来,他总是一个人,从不见谁和他结伴放学。他那副扎眼的外貌不仅吸引程真的目光,也吸引别的孩子,有人和他一样悄悄注视,也有人挤眉弄眼地朝他喊“哈拉少”,夏宇从不回应。
当他走过那群聚堆的孩子后,程真又听到他们在背后叫他“二毛子”。
他隐约觉得那不是什么好词,便问母亲:“什么是‘二毛子’?”
常青看了他一眼,没有直接回答,只是严肃地嘱咐:“你不许这么叫他。”
后来他才知道,“毛子”是东北人对俄罗斯人的戏称,“二毛子”则特指中俄混血儿。这个词听得多了,程真也生出抵触来,每当他们对夏宇嚷出那三个字,他自己的后背也有种被指指戳戳的感觉。
他一个人在窗台上生闷气,对此毫无办法。
“妈,我不想在家里呆着。”
程真瞪着眼睛,叉着腰站在门口,在得到答复之前,坚决不给母亲让路。
“你想去哪儿玩?周末带你去公园,还是江边?”常青疲惫地倚着门框,她是回来接程真的,每当值夜班的时候,她总要把他接到医院,让他睡在值班室里。
“哪也不去。”
那都是程真曾经向往的地方,此刻全部失去了吸引力。
常青叹了口气,她知道儿子每天有多无聊,却不能让他独自在外面玩耍,更不能把他带在身边。值夜班时把他带去医院,已经让她提心吊胆,她总是远远绕开门诊楼,唯恐他被细菌和病毒感染。
“过几个月,等天凉快下来,你就可以去上学了。”
“我等不得……”每次她都这样解释,程真都听腻了。
“食堂今天有炸鱼。”常青难堪又愧疚,不得不硬着心肠转移他的注意力,“去晚就没有了。”
程真一肚子不满还没散去,可炸鱼让他实在无法拒绝,只得怏怏地换鞋,跟着母亲去医院。
赶到食堂时,炸鱼刚好剩下最后一份,常青把它们都拨到程真的盘子里,自己盛了碗汤,边吃边翻一本外文资料。
食堂饭的口味不算好,除了一只手能数出来的几道炒菜,大多是清汤寡水的病号饭。二院的医生很少在这里吃饭,总是回家属楼,和家人一起用餐。常青不会做饭,唯一能做的就是煮面条,刚搬家那阵,程真连吃几天煮面条,差点丧失对食物的兴趣。好在他还小,没吃过更好的东西,对食堂的饭菜也就不大挑剔。
偶尔,也能在这里碰到夏宇和他父亲——一个离异的单身汉,同样不能指望他会做饭。常青远远和他们点头致意,并不过分热情,程真和夏宇同他们一样,也只有短暂的目光jiāo流。
孩子终归是孩子,父母辈的人专注于自己面前的餐桌,程真的眼睛还是会不时往夏宇那边飘,有时能看到他挺得笔直的背,有时能看见他吃饭的表情,认认真真,从不说话,咀嚼的速度很均匀。
他筷子用得真熟练。程真想——他依旧把夏宇当作外国人。
晚饭过后,常青把他带到住院楼。
医生值班室里有张诊断chuáng,程真总在这上面过夜。没有突发状况的时候,常青就趴在办公桌上,睡一会儿醒一会儿地熬过夜班。除了程真,陪她度过长夜的,就是手中厚厚的专业文献。